文芳阁新闻发布平台

为什么选择原创软文?

收录更有保障   推广价值更高   更利于百度收录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营销学院 > 朋友圈没人点赞?这篇教你写出爆款软文!

朋友圈没人点赞?这篇教你写出爆款软文!

更新时间:2025-11-02 |阅读: |来源:小编

【文章开始】

朋友圈没人点赞?这篇教你写出爆款软文!

(你看过这种感觉没有?)某个朋友,老张吧,经常发朋友圈,吃个饭拍九张、看本书感慨两句、公司拿个奖恨不得刷屏...但下面点赞评论的人,总是稀稀拉拉那几个“老铁”。然后另一个,小李,可能一个月只发一两条,发啥呢?一条可能是他家楼下咖啡店开业了,说“早上救急发现宝藏小店,焦糖玛奇朵意外好喝,店员小哥还送了个小饼干,瞬间开启一天好心情!#打工人续命日常”。你猜怎么着?底下几十个赞,还有一堆问“地址在哪?”、“求具体口味测评!”的评论... 这反差,太真实了对吧?为啥差距这么大?其实核心就是:他发的是一条“适合发圈的软文”,而很多人发的,不过是朋友圈里的“信息噪音”

啥?发朋友圈还要学写软文?这不是那些广告公司的事儿吗?当然不是!这里说的“软文”,不是让你去打硬广告、卖货刷屏讨人嫌。而是指那些“披着分享外衣,但暗戳戳达到你个人小目标”的朋友圈内容。这个小目标可能是展示生活品味、巩固人设、吸引同道中人、甚至是不动声色地推广自己的小生意。本质上,它是一种“朋友圈内容的高阶表达方式”


一、为啥朋友圈没人爱看了?信息太多,真诚太少!

还记得几年前刷朋友圈是种乐趣吧?现在呢?十有八九是:晒娃九宫格(娃可爱是真可爱,但连续刷到十条不同宝宝哭啊笑啊)、公司鸡汤文(老板逼转的那种)、集赞投票链接、还有万年不变的深夜伤感小作文...真的,信息密度太高了,但有效信息太少!无效社交太多,有共鸣的点太少! 用户手指一滑的速度比刘翔还快,你的内容没点“钩子”,凭什么让人停下来多看两眼、甚至伸手点个赞?对吧?

为什么叫“适合”?因为它得符合朋友圈的“场域氛围”: 1. 看起来要像个“分享”:得有个人生活、情绪、观点,最好带点小细节小故事。别像发官方通告。 2. 核心目的要“软”:你想让人知道你开了咖啡店?不能直接说“本店开业大酬宾!”(那是微商),得说“终于把爱好变成工作,今天亲手为第一位客人做了咖啡,看到那个满足的微笑,值了”。 3. 价值点要“可感知”:对看到的人有什么用?能收获情绪价值(被治愈、被逗笑、被种草)、社交货币(提供谈资、表达态度)、或者实用信息(好用的地址、小技巧)。 4. 互动门槛低:问题不能太宏大(“当代年轻人如何抵抗内卷?”谁想在下班路上认真答这个?),或者纯粹是通知(“本人生日快乐!”)。适合发圈的软文通常会留点空间或小疑问,让人轻松接话。 5. 长度适中,信息快消:太长的小作文,除非文笔逆天或者八卦太劲爆,否则... 现代人耐心真的有限。


二、到底啥是“适合发圈的软文”?别整复杂了!

抛开那些高大上的营销术语,接地气点说:它就是你精心设计过的一条朋友圈动态,目的不是自嗨,而是让别人看了舒服、觉得有用,甚至愿意参与(点赞评论),最终潜移默化地记住你、认同你,甚至买你账(可能是你的人设、你的推荐、你的产品/服务)

举个例子: * 场景1(立人设): 深夜发“终于把拖了三个月的PPT搞定了!虽然被甲方爸爸虐了18遍,但这次学习到一个炫酷的动态图表技巧,有需要的可以戳我,发你模板参考。#甲方虐我千百遍 我待客户如初恋”。 * 自问:这算软文吗? 算!目的:展示你的专业、靠谱、努力、甚至乐于分享。表面在吐槽,核心在传递你的工作价值和服务能力。比直接发个加班照说“累死了”强一万倍! * 效果:可能客户、潜在合作方看到,觉得这人挺努力/挺靠谱/有干货。 * 场景2(种草推荐): 周末发“朋友新开的瑜伽馆体验,意外发现宝藏空间!老师讲解超细致,小白也能跟得上节奏,重点是她家用的香氛太对我胃口了,练完神清气爽!位置在XXX,体验价现在才XX元,有同城想试试的可以约~ #释放压力 #发现身边的小美好”。 * 自问:这是广告吗? 是,但是“软”广告。它模拟真实的体验分享,提供了具体(位置、价格、体验感受)信息。 * 效果:有需求的朋友(尤其同城)可能私聊问细节,效果远远大于你直接转发瑜伽馆官方的硬广告海报。 * 场景3(吸引同好): 发一张书桌局部照片,台灯、一杯茶、几本书,文字“周末清空思绪的最佳方式,就是泡杯茶翻翻闲书。最近迷上XX类型的书,有没有书友来聊聊?顺便求推荐!#书桌日常 #拒绝碎片信息”。 * 自问:这有什么目的? 建立垂直圈层连接。吸引真正喜欢阅读的人互动交流,强化你“爱阅读”“有思考”的人设。 * 效果:筛选出具有相似兴趣的朋友,形成小圈层的良性互动。


三、怎么写?记住这五个核心要素!

好了,理论懂了,关键是怎么操作?别慌,拆开来看其实不难:

  1. 找好你的“引线”——触发点(Trigger Point):

    • 啥意思? 就是你分享的由头。这事不能太突兀、太刻意。最好来自你真实的生活瞬间、所见所闻、一个感受或者一个具体的、细微的问题/发现
    • 例子: 你看到一个老奶奶在街头用心给流浪猫喂食(情感触发);你用了某个新APP感觉效率飞升(问题解决/惊喜触发);你突然对“长期主义”有新的理解(认知改变触发)。这个触发点要足够小、足够真。
  2. “故事”要短、场景要真、细节要抓人!

    • 千万别大篇幅流水账!聚焦在那个让你最有感触的切片时刻
    • 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(“清晨窗台的阳光刚好照到书上”)、一个生动的细节(“店员小哥额头冒汗但笑容特别真诚”)、一种真实的情绪(“瞬间觉得自己又行了!”)。细节是魔鬼,它能让人代入感飙升!
    • 核心作用建立真实感和代入感。让人确信你不是在编,而是真的在分享生活。
  3. 暗藏“小心机”——植入你的核心信息/价值点(也就是“软”的部分):

    • 这是你写这条朋友圈的真正目的,但必须自然地融入你描述的那个“小故事”或感受里。
    • 技巧:用 “通过...我学到/发现/感觉到...” 或者 “虽然...但是...” 这样的句式转折链接起来。
    • 例子: > “去朋友新开的瑜伽馆体验(引线),整个环境巨舒服老师很专业(场景+感受)!虽然我是僵硬星人(场景+痛点),一套做下来竟然没想象中痛苦(惊喜),尤其是有个拉伸动作缓解了我久坐的老腰疼(具体价值点)!感觉挖到宝了(情绪)...”
    • 小心机在于:你想推荐瑜伽馆(核心目的),但你先描述了自己的体验(场景)、痛点(久坐腰痛)、解决后的效果(缓解),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价值。而不是硬邦邦地说“XX瑜伽馆开业大促,治疗腰痛!”。
  4. 降低门槛,开口“勾搭”——轻互动设计:

    • 在结尾,巧妙地“抛”个容易接的“梗”出去。
    • 别问大问题!别生硬邀请!
    • 方法:
      • 分享心得,顺便求问: “…有懂的人知道它家用的香氛是什么牌子吗?(很具体的疑问)” 或 “…有没有类似经历的小伙伴?聊聊?(开放但限定范围)”
      • 提供小价值: “…整理了几个小tips,私我发你备忘(实用)”。
      • 表达共同感受: “…是不是打工人周末都会这样放空?(寻求共鸣)” 或 “…这个季节逛老菜场太舒服了!(制造共同记忆点)”
    • 核心:让人看完后,不仅获得一点东西(情绪/信息),还觉得回应你一句是件轻松不费脑、甚至有收获/有趣的事。
  5. “加料提味”——用好小标签和图片:

    • 话题标签(# ): 别滥用!1-3个精准标签足够。作用是 “内容分类”和“情绪放大器”。例子:#打工人续命日常 #发现身边的小美好 #运动小白成长记 #读书笔记。
    • 配图/小视频: 视觉吸引力是第一生产力! 选那张最能传递你文字描述的核心情绪、关键细节或最终成果的图/视频。别9张都是大头自拍或模糊不清的景物!美食图要让人流口水,环境图要有美感/特色,技巧图要清晰易懂。

四、避坑指南:这些做法,大概率“扑街”

知道了怎么做好,也得知道哪些千万不能碰:

  • 毫无修饰的硬广刷屏: “新款XX鞋上市,特价298包邮!速抢!”(偶尔特惠通知没问题,天天这么干,等着被屏蔽吧)。
  • 过度自嗨的无意义展示: 天天发9张以上娃的照片/宠物照片/自拍打卡,缺乏任何有价值的文案或表达。(发可以,频率要控制,文案要用心)。
  • 复制粘贴的鸡汤/励志: 要么是你的老板要求,要么就是你不知道发什么硬凑。谁缺网上随手一搜就有的大道理?没灵魂!
  • 模糊表达不清楚想说啥: 发个风景图配字“挺好”/“唉”…让人一头雾水,猜不到你想表达啥,更别谈共鸣和互动了。
  • 负能量持续轰炸: 工作好烦/感情不顺/社会险恶… 偶尔吐槽人之常情,但每天都是愁云惨雾,负能量爆棚,人见人躲。毕竟,朋友圈大部分人是寻求放松的,不是来看《悲惨世界》的。

对了,还有一个坑! 不要过分追求“完美”人设。太完美、太精致、太高不可攀的朋友圈,容易让人觉得假,产生距离感甚至排斥。适当展现一点小瑕疵、小笨拙、小烦恼(非持续性负能量),反而增加真实感和亲和力。比如,你可以写“周末尝试复刻米其林大厨的网红舒芙蕾…嗯,失败是成功的邻居,看邻居都长这样(配一张烤塌的成品图),我还是安心点外卖吧…#厨房翻车现场 #越挫越勇”,这比只展示成功的美食照片更有“人味”。


五、常见疑问解答:关于发圈软文你担心的那些事

  • Q:这样写是不是太功利了?不真诚了?

    • A:好问题!我觉得关键在于你的出发点发心。如果你真心觉得你分享的东西(咖啡店、书、瑜伽馆、小技巧)好,值得推荐给朋友,那么你花点心思让更多人看到它、理解它的好,这本身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。这和那些纯粹虚假吹捧、只为卖货的“广告”有本质区别。适度包装不等于虚伪,真诚的好意也需要被看见的方式。当然,不能欺骗和虚假宣传是底线! 你推荐的东西,一定得是自己真觉得好。
  • Q:我写得这么“软”,别人看不出来是广告吗?会不会反感?

    • A:(这问题问到我知识盲区了...)说实话,现在用户都很聪明,或多或少能感受到背后的意图。但重点在于:你提供的信息是不是有价值(情绪价值或实用价值)?这个价值是否大于用户感知到的广告成分? 比如,你那条关于瑜伽馆的体验,确实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去处信息,且描述真实、对痛点有解决。大多数用户看到有价值的内容,并不会反感背后那一点“推”的意图,甚至会感谢你的“拔草”或“种草”。毕竟,如果真反感,大不了不点开、不评论嘛。不过话说回来,频率控制非常重要! 别天天都发“软文”,穿插更多纯粹分享生活、思考的无目的内容,建立信任感是大前提。
  • Q:多久发一次合适?发太多会不会烦?

    • A:这个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字!跟你微信好友数、好友亲密度、以及你平时朋友圈的活跃度都有关。我观察我身边那些内容做得好的朋友,一个核心原则是:宁缺毋滥,保证质量远大于数量。 如果一个月能憋出一条真正高质量、引发很多共鸣和互动的“软文”,效果远胜过你天天发十条“白开水”内容。建议新手可以先保持观察和尝试的频率,比如一周1-2条(不是条条都软文!),然后看看数据和互动情况,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。我的直觉是,如果你的朋友圈内容普遍优质,频率稍高点大家也能接受;反之,内容无趣,发得再少也可能被嫌弃。

六、最后唠叨两句:回归本质,做个“有趣”的朋友圈主人

说到底,写“适合发圈的软文”是个技巧,但技巧的底层基础是什么呢?是你这个人生活的真实状态、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、以及乐于分享有价值事物的意愿。没有人设支撑的技巧,就是无根之水。

  • 多体验: 走出门,接触新鲜事,才有素材可言。
  • 多观察: 用心感受生活中那些触发你情绪、引起你思考的小瞬间。
  • 多思考: 这件事为什么打动我?我能提炼出什么点可能也对别人有价值?
  • 保持利他心: 想想别人看到这条朋友圈,除了满足你的小目的(立人设、推广等),他们能获得什么?开心的情绪?实用的信息?新的角度?

技巧可以帮助你把“好料”烹饪得更美味,更容易被看见和接收。但如果你的“料”本身是坏的、假的、空的,再高的技巧也救不回来,甚至让人感觉更糟。

最终,我们希望朋友刷到你的朋友圈时,会心一笑或者心里默默点个赞,说一句:“这人,有意思/挺靠谱/总能发现点好东西。” 当你的朋友圈变成朋友们觉得“值得一刷”的地方时,那些“适合发圈的软文”,自然就有了最好的土壤。

好了,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,希望能给你带来点启发。别光看,现在就打开朋友圈,想想今天有啥值得记录、值得分享、能顺带达成点小目标的那个“瞬间”,试试看写一条“适合的软文”?或许,下一次收获几十个赞的就是你啦!快去试试水!

【文章结束】

标题:朋友圈没人点赞?这篇教你写出爆款软文!

地址:http://www.gzxfrkjs.cn/index.php/gfyxxy/48358.html

免责声明: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

加入文芳阁新闻推广平台 发稿快人一步

注册